工业园区每天至少产生1000-2000吨污水,但这些污水一滴都没有进到我们的污水处理厂。”
近日,江苏盐城的徐先生向媒体反映,他通过招商引资在当地的静脉产业园投资了4000多万建污水处理厂,但自建成以来污水厂几乎“滴水未进”。
除了苦恼污水厂的经营问题,徐先生还对周边环境充满了担忧,他表示:“如果这些污废水被直排到周边环境,影响后果不言而喻!”
园区污水厂建成即荒废,无水处理
11家企业污废水哪去了?是否偷排?
据了解,徐先生的污水处理厂位于盐城大丰区静脉产业园,园区内目前有十几家企业,所从事的塑料粒子生产、造纸、畜禽养殖粪污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生产经营活动都会产生污废水。
▼图源/荔枝新闻中心:园区某企业的生产现场
一头是源源不断产生污水的园区企业,另一头是建成后就闲置荒废的污水处理厂,难道污废水凭空消失了吗?
7月8日,记者带着问题连线了盐城市大丰生态环境局局长王亚云。他表示当前园区的污水量很有限,达不到污水处理厂的生产条件。
“大丰静脉产业园目前有11家企业,其中有5家企业的污水是进行回用,2家企业建成之后一直未投产,2家企业停产,还有2家企业每天只产生30吨左右的污水,是通过槽罐车运到周边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图源/荔枝新闻中心:园区某企业的污水收集池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园区污水量仅30吨/日,为什么当初测算、设计和审批的处理量却定在3000吨/日?是否存在水处理建设“贪大求高”?
我们从徐先生当初签订的投资协议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双方明确约定,按一期建设规模(3000吨/天)80%保底水量。此前水圈曾发文,目前国内有不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太过超前了,实际运行负荷率远低于设计水平,有的实际处理量仅为设计处理能力的一半。
▼图源/荔枝新闻中心:徐先生与当地签订的协议
对此,大丰区草庙镇镇长董识君表示,这座污水处理厂是“超前建设了”。“起初设计之时,有几个用水量比较大的企业,本来是要要落地的,但后来没能落地,所以规模就稍微超前了一点。”
值得关注的还有,在记者采访期间,园区附近的川东闸水质监测pH值一度达到了9,园区的这些污水是否存在偷排风险?
对于这个问题,当地环保部门回应无偷排行为,王局长也表示,周边河流呈碱性主要是受近期农田退水影响。
生态环境厅表态,必要时将提级督办
全面核实污水去向,园区污水厂不能关
目前,徐先生正在就污水处理厂的投资运营、补贴兑现等问题与当地打官司。
与此同时,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对该事件高度关注。
省厅生态环境执法监督局副局长陶得奖表示:“希望盐城大丰生态环境局对园区的企业废水排放进行全面的调查核实,把污水的去向了解清楚。其次,要对非法排污企业进行严厉打击。必要时,省厅可以直接提级督办,争取把园区的污水处理问题解决好。”
此外,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王燕枫也来到现场并提出要求——“请盐城市生态环境局来牵头,一个星期之内对这11家企业进行全面的摸排,拿出一份比较有分量的报告,来说清楚污水去哪儿的问题。”
他还表示,园区的污水处理厂作为园区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超前性,“这个污水处理厂不能关掉,园区管委会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托底,保障污水处理厂的生存。”
对于园区污水处理厂建成即荒废的情况,目前盐城当地的相关部门已经有了初步考虑。
大丰生态环境局局长王亚云表示:“会同园区积极把污水处理厂进行盘活。”大丰区草庙镇镇长董识君则透露,政府正考虑引进新的投资人,对污水处理厂进行降标改造。
▼图源/荔枝新闻中心:盐城市大丰区草庙镇
环保督查点名,园区污水厂乱象频发
工业园区污染为何多年治不好?
水圈注意到,此次徐先生污水处理厂所在的盐城大丰区,早年就曾因工业园区环保问题为中央环保督察点名通报。
2018年3月,生态环境部对大丰石化产业园进行专项督察时,发现部分企业长期偷排高浓废水、非法填埋危险废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回头看”时,大丰石化产业园园区内环保问题依然存在,当地因在查处过程中避重就轻,失职失责情况突出再次被点名。
事实上,当我们把目光从盐城大丰移向全国后发现,几乎各省市区域的工业园区都曾被环保督察点过名。比如:
宁夏(石嘴山)平罗化工产业园的污水处理厂自2019年投入使用后长期运行不正常,2021年3月24日后更是一直停运;
四川(宜宾)兴文县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进水量长期达不到运行条件,沦为“晒太阳”工程;
河北(邢台)宁晋盐化工园区龙源污水厂因伪造篡改监测数据被查处后,管理仍然粗放;
安徽(淮北)相山经济开发区内食品工业园长期未配套建设新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致使园区管网内积存约2万吨污水;
贵州(安顺)夏云工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被要求加快的园区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改造,3年后才匆忙启动,截至中央督察进驻时仅完成部分设施改造......
回顾这些污染事件案例,工业园区之所以成为环保的“重灾区”,与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问题有脱不开的关系。
1、重引资、轻环保,工业园区规划缺少约束
为了引资,当地政府对入园企业简化手续甚至不设门槛,导致不少环保意识较弱或污染处理能力较低的企业进入了园区;为了引资,引进的工业项目与园区本身的污染承载能力不相符,导致部分处理设备闲置或未能真正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2、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技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虽然大部分的工业园区都建立了污水处理厂,但却未能从实际角度考虑,对工业废水特征进行分析或合理采用相关技术,而是照搬城市污水厂的设计思路,在建设过程中缺少预处理以及废水水质调控两个重要环节。
这就给工业园区污水厂的整体达标排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隐患,甚至导致有的园区污水厂虽已建成投产但却一直无法达标排放。
3、工业园区对企业排污监管力度不足
工业园区在规划建设时很少对入园工业项目的环境监管提出要求。
通常来说,工业废水大多采用暗管或压力管通过计量井进入排污总管,这为一些企业违法偷排废水创造了条件,比如设置超越暗管、超越计量井、设置暗池和大流量提升泵等。
污水处理厂由于缺少监管权,对这些偷排者既无法监控其对污水处理厂工艺的冲击,也无法收取污水超标超量处理费,往往会因为大量特征污染物的短时间冲击,产生短期内的严重超标,有时甚至还会导致生化处理工艺崩溃。
4、多头管理机制下,工业园区各方职责不清、监管不力
企业废水预处理、工业园区工业废水排污管网管理和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实行多头管理——
工业项目废水预处理装置由业主自行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业废水预处理装置排放口由环保部门监督;工业园区工业废水排污管网由专业排水管网公司或工业园区专业部门管理;污水处理厂由污水厂运行管理;污水厂排放口由环保部门监督。这种多方监管机制,使得政府部门、污水处理厂运营商和企业之间职责不清、监管不力。